詳細介紹
武威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魯盛環(huán)保專業(yè)生產:武威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淹沒式生物膜法除磷的條件
在厭氧條件下,若廢水中沒有DO或氧化態(tài)氮(NO-X),一般無聚磷能力的好氧菌及脫氮菌,不能產生ATP(三磷酸腺苷),所以這類微生物不能攝取細胞外的有機物,即不能進行主動運輸。但是,另一類叫做除磷菌的細菌卻能分解細胞內的聚磷酸鹽同時產生ATP,并利用ATP將廢水中的脂肪酸等有機物攝入細胞,以PHB(聚—β—羥基丁酸)及糖原等有機顆粒的形式儲存于細胞內;同時將聚磷酸鹽分解所產生的磷酸鹽排出胞外,這時細胞內還會誘導產生相當量的聚磷酸鹽激酶。一旦進入好氧環(huán)境,除磷菌又可利用PHB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來攝取廢水中的磷,并把所攝取的磷合成聚磷酸鹽而儲存于細胞內。微生物在增殖過程中,在好氧環(huán)境下所攝取的磷比在厭氧環(huán)境下所釋放的磷多,廢水的生物除磷正是利用了微生物的這一過程,并作為剩余污泥排走。
由生物除磷機理可見,若想采用淹沒式生物膜法除磷,必須解決四方面的問題:①必須滿足除磷菌習性,使生物膜交替處于厭氧、好氧的狀態(tài),并逐步使除磷菌成為優(yōu)勢菌屬,實現(xiàn)其增殖;②供給必要的有機碳源(由廢水提供);③最后的磷排出必須是以脫落污泥的形式,這就要求除磷菌為優(yōu)勢菌屬的生物膜生長要快,且應在好氧狀態(tài)下能脫落,即需有足夠的曝氣強度和選擇合適的生物膜載體;④污泥沉淀后應及時排出系統(tǒng)。
淹沒式生物膜法除磷工藝選擇
細菌細胞內含磷約2%(以質量計),所以傳統(tǒng)的生物膜法最多只能去除污水中約20%的磷。對一般生物膜法來說,無論是A/O(厭氧/好氧)工藝還是A2/O(厭氧/缺氧/好氧)工藝,由于是在空間上造成A或O的狀態(tài),微生物只能持續(xù)地處于A或O的單一狀態(tài),而不能處于A/O交替的狀態(tài),因此,不具備生物除磷的條件,也就達不到生物除磷的目的。而序批式生物處理工藝集曝氣、沉淀于一池,運轉按進水、反應、沉淀、排水等幾個階段進行,污水間歇而有序地進入反應池和排出反應池。由于序批式工藝的特殊性,設計合理,可使生物膜在時間上交替處于A/O狀態(tài),從而有望實現(xiàn)生物除磷的目的,同時,混合液也可在時間上交替處于A/O狀態(tài),從而有望實現(xiàn)生物脫氮。
沉砂池一般設置在提升設備和處理設備之前,以保護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損,防止后續(xù)污水構筑物的堵塞和污泥處理構筑物容積的縮小,同時可以減少活性污泥中無機物的成分,提高活性污泥的活性。
1、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實際上是一個比入流渠道和出流渠道寬而深的渠道,當污水流過時,由于過水斷面增大,水流速度下降,污水中夾帶的無機顆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從而達到分離水中無機顆粒的目的。
2、曝氣沉砂池
曝氣沉砂池是在長方形水池的一側通入空氣,是污水旋流運動,流速從周邊到中心逐漸減小,砂粒在池底的集砂槽中與水分離,污水中有機物和從砂粒上沖刷下來的污泥仍成懸浮狀態(tài),隨著水流進入后面的處理構筑物。
曝氣沉砂池的優(yōu)點是除砂效率穩(wěn)定,受進水流量變化的影響較小。曝氣沉沙池的停留時間一般為1-3min,若兼有預曝氣的作用,可延長池深,是停留時間達到15-30min。
沉淀池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將密度比水大的懸浮顆粒從水中去除的處理構筑物,是污水處理中應用*泛的處理單元之一,可用于污水的一級處理、生物處理的后處理以及深度處理。按水流方向劃分,沉淀池可分為平流式、輻流式和豎流式三種。
沉淀池包括進水區(qū)、沉淀區(qū)、緩沖區(qū)、污泥區(qū)和出水區(qū)五個部分。進水區(qū)和出水區(qū)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勻的流過沉淀池,避免短流和減少紊流對沉淀產生的不利影響,同時減少死水區(qū),提高沉淀池的容積利用率;沉淀區(qū)也稱澄清區(qū),即沉淀池的工作區(qū),是可沉淀顆粒與污水分離的區(qū)域;沉泥區(qū)是污泥貯存、濃縮和排出的區(qū)域;緩沖區(qū)則是分割沉淀區(qū)和污泥區(qū)的水層區(qū)域,保證已經沉淀的顆粒不因水流攪動而再行浮起。
1、基本概念
(1)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負荷,即沉淀池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所承受的水量,單位是根據表面水力符合可以確定沉淀池澄清區(qū)的面積和有效水深。
沉淀池的水面上升流速和其水力負荷在數值上是相同的,但兩者的單位和意義不同,上升流速的單位是m/h。例如在豎流式沉淀池中,只有沉降速度大于沉淀池水力上升流速的雜質顆粒才能在沉淀池中沉淀去除,而在平流式沉淀池中,部分沉降速度小于沉淀池水面上升流速的雜質顆粒也會被沉淀去除。
(2)沉淀池的固體銅梁,也叫固體表面負荷,是沉淀池單位時間內單位面積縮承受的固體質量,單位是
(3)沉淀時間是指原水在沉淀池中實際停留時間,單位是h。
EWT治理模式(Ecological Water Treatment)
生態(tài)恢復已成為全球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的前瞻性研究領域,而生態(tài)工程被認為是生態(tài)恢復的最jia工具,業(yè)已證明,用生態(tài)工程可以改善富營養(yǎng)化湖泊的局部水質、修復局部生態(tài)系統(tǒng)。
采用水生植物凈化水體的生態(tài)工程方法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利用水生植物不僅能凈化北京動物園嚴重的富營養(yǎng)化的水體,而且還有利于營造水上園林景觀和為水禽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這表明,利用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恢復工程在治理城市景觀水體富營養(yǎng)化方面發(fā)展前景良好。
凈化機理
通過種植水生植物凈化水質,是利用許多水生植物特別是水生維管束植物能夠大量吸收營養(yǎng)物質,或降解轉化有毒有害物質為無毒物質的性質。在廢水或受到污染的天然水體中種植大量耐污染凈化能力較強的水生高等植物,使其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將水中的污染物質分解轉化或富集到體內,然后除去,恢復水域中的養(yǎng)分平衡;同時通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從而改善水質,減輕或消除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