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R波譜儀(NMR)是一種基于原子核磁性的分析技術,通過探測原子核在強磁場中對射頻輻射的吸收與發(fā)射,獲取分子結構、動力學及相互作用等信息。其核心原理是核磁共振現象,即原子核在磁場中產生能級分裂,當受到特定頻率的射頻脈沖激發(fā)時,核自旋發(fā)生能級躍遷,并在弛豫過程中產生可檢測的信號。
原子核如氫核(1H)或碳核(13C)等具有自旋特性,在無外磁場時,其自旋方向隨機,磁矩矢量和為零。當置于強磁場中,核自旋會沿磁場方向取向,形成能級分裂:自旋量子數為I的核分裂為2I+1個能級。例如,氫核(I=1/2)分裂為兩個能級,能量差與磁場強度成正比。此時施加與能級差匹配的射頻脈沖,核會吸收能量并發(fā)生能級躍遷,從低能態(tài)躍遷至高能態(tài)。脈沖結束后,核通過馳豫過程回到初始狀態(tài),釋放出射頻信號,這一信號被接收器捕獲并轉化為頻域譜圖。
NMR波譜儀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磁鐵系統、射頻系統、信號接收與處理系統以及樣品裝置。磁鐵系統提供強磁場(超導或永磁),是實現核能級分裂的關鍵;射頻系統負責產生激發(fā)核自旋的脈沖,并通過頻率掃描覆蓋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核;信號接收器采集弛豫過程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經放大和傅里葉變換后得到頻譜;樣品裝置通常為旋轉探頭,確保樣品在強磁場中均勻受激,減少因分子取向導致的信號偏差。
核磁共振波譜的核心信息來源于化學位移,即不同化學環(huán)境中原子核的共振頻率差異。例如,氫譜中甲基、亞甲基等基團的質子因電子云密度不同,共振頻率各異,形成特征峰。通過測量峰的位置(化學位移)、面積(質子數量)及裂分模式(耦合常數),可推斷分子骨架、取代基位置及構型。此外,二維核磁共振技術(如COSY、HSQC)通過多維頻譜揭示原子間的空間關聯,解決復雜分子(如蛋白質、多糖)的結構解析難題。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